H15關注組

H15 concern group

甘太:社會影響評估:一份鮮為人認識的重要重建報告

社會影響評估:一份鮮為人認識的重要重建報告
(明報題為:社會影響評估做完就算)
甘霍麗貞(H15關注組成員)

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市區重建局(下稱「市建局」)須按照《市區重建策略》去執行市區重建工作,當中列明市建局應全面評估某重建項目所可能引起之社會影響,以及受影響居民的社區連繫和安置需要。這份報告就是〔社會影響評估〕,亦即是市建局宣稱為街坊所做的安排的依據,因此,這是重建中對街坊影響非常重大的一份報告,但往往被忽略,故現作簡單敘述。

〔社會影響評估〕是怎樣進行的?

在現行的重建模式中,社會影響評估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市建局在公布某重建項目前先進行一次非公開的社會影響評估,內容包括建議重建項目範圍內的人口特點、社會經濟特點、居住環境、經濟活動特點、小商舖、街頭攤檔、人口擠迫程度、康樂社區福利設施、歷史背景、文化和地方特色及建議項目對社區的潛在影響的初步評估,與及所需要的紓緩措施的初步評估。第二階段的評估,就在重建項目公佈後進行,內容包括受影響居民的人口特點、社會經濟特點、安置需要、住屋意願、就業狀況、工作地點、社區網絡、子女教育需要、單親家庭子女、長者及弱能人士等的特殊需要,項目對社區的潛在影響所進行的詳細評估,同時必須包括所需舒緩措施的詳細評估。

現行的〔社會影響評估〕之執行的問題

可惜,在現行的市區重建模式中,被評估的受影響街坊,沒有充份機會就上述問題深入探討和發表意見,唯一結果就只可以選擇金錢賠償(除了部份合資格的租戶可獲原區公屋安置)。因此,以上有關的社會影響評估報告對這些原本在重建區內生活的街坊並不能提供確切的幫助。比方說,街坊的工作和年幼子女上學的安排,他們的意願是留在原區生活,可是相關的紓緩措施根本就不能針對這些需要而安排。同時,市建局的所謂的紓緩措施,經常都只是「會有重建社工隊跟進」,而重建社工隊由於直接受聘於市建局及與市建局地區辦事處位於同一辦公室,做事處處受制肘,這問題也被社工業界詬病已久。

另外,在第二階段的社會影響評估,在重建公佈後首數天內,與人口凍結調查一起急急進行。這種做法引導了很多街坊沒有意識到選擇留在原區的可能性。為什麼呢?因為凍結人口調查內就會問街坊,你想搬去哪裡之類的引導性問題。同時,現時的重建處理,是公佈當日早上九點開始,市建局人員開始在區內拍門調查及登記,街坊很大程度上還未弄清楚自己的權益,在短時間內便要回答連串問題,街坊往往被局限在問卷內所提供的選擇作出回答,而忽略其他可能性。

綜觀市建局過去多個項目的社會影響評估報告,都過於簡單,最近更把問卷內容篇幅刪減至兩頁紙,完全不能發揮社會影響評估的功能。國際公認的社會影響評估方法,是把社會影響評估視為規劃程序重要的一環,一方面藉著社會影響評估吸引和鼓勵公眾參與規劃,另方面亦能有效地搜集公眾(尤其受影響人士)對市區重建項目的意願。如社會影響評估的結論是發展項目對社區打擊太大,又沒法提供合理的紓緩措施,便不應強硬落實發展項目。如發展項目獲得通過,便應按照評估內容作為日後制訂發展藍圖的基礎。其實,現時有多個歐美國家均十分重視社會影響評估,更視之為環境評估中一項重要的指標,規定在建議某發展項目時,必須提交社會影響評估報告,以及建議減低發展項目對社區影響的方法。如此種種,實在值得香港借鏡。

無人監督 做完就算

現時市區重建的程序還有一個嚴重的漏洞,就是沒有任何其他政府部門或機構負責審閱及通過社會影評評估報告,即使完全不符合民情,也可以用來滿足程序要求。至於市建局有否按照社會影響評估來規劃、安排和落實項目,亦無任何政府部門負責審核,於是評估成為一份有軀殼無靈魂的報告,純粹淪為滿足程序之一部份。

近兩年發展局在進行《市區重建策略》檢討,更在本年十月推出了一份新策略的擬稿。在這份擬稿中,社會影響評估的處理方法並無進步,只是提及到一個由政府委任的新「諮詢平台」也會做社會影響評估。然而,這個似乎是兩個階段以外新加的社會影響評做,到底這評估怎樣做?是否公開?向誰問責?仍然是一個謎……

(原載於2010年12月7日明報.世紀版)

關於本文作者的舊文章: 董啟章: 當一個女子 站在推土機前面——— 給廈門街甘霍麗貞女士的信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33814

關於h15關注組對2010《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的回應及自行製作的民間白皮書,請詳看頁面市區重建策略檢討〔民間白皮書〕

發表留言